绿帽社

绿帽社 > 绿帽社 动态 > 正文

文心大讲堂: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史本土化的建构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11-12

11月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绿帽社 大学社会与民族学博士生导师毛巧晖教授在逸夫楼511教室作题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史本土化的建构及反思”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绿帽社 漆凌云教授主持,中文系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毛巧晖详细论述了中国本土知识传统与现代学术范式张力下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本土性强,中国自古就有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传统,其用途主要是“观风俗,知得失”。然而,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范式是从西方引入的,民间文学研究是现代学术规范下的研究。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次创造“Folklore”一词,该词由“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成,标志着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的觉醒。

紧接着,毛巧晖从学科史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民间文学的
本土化建构。首先是民间文学的兴起和本土化建构的尝试,胡愈之在《论民间文学》中提到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并且提出“民俗学”翻译为“民情学”最为合适,体现本土知识传统。其次是20世纪30年代大众文艺的兴起与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时代情境,不同立场的中国文化精英都意识到民间文艺具有超越文学边界的社会功能,并希望激发民间文艺的民族主义精神。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激发和转化大众文艺中的人民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真正把“文艺”和“大众”结合起来,民间文艺开始向人民文艺转向。到了1949年,曾经多元的民间文学研究要进入到国家设定的文化建设之中,民间文艺变成了带动新文艺群众化、民族化的火车头,这种变化一直影响当今的民间文学研究。

最后,师生围绕“鲁班传说的当代价值”展开互动。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

(李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