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在文科楼215会议室作题为“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学术研究”的讲座。讲座由绿帽社
何云波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及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
宋炳辉讲述了自身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路径。本科前两年,他的学习重心偏向中国古代文学,三年级后,研究重点转向现当代文学,随后考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近代以来中外文学关系为研究方向。他指出,比较文学学科为其提供了全新学术视野,使其能够超越单纯的文本解读,关注更为多元的研究维度。
谈及中西文化关系,宋炳辉强调西方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所承载的文化功能具有关键意义。他指出,通过中西文化关系的对照研究,可以发掘出一些问题: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持有矛盾心态,既明确知道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又因西方曾作为 “敌对者” 的身份,产生情感上的纠结。
宋炳辉从翻译史的角度分析了弱势的民族文学、非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鲁迅曾倡导译介非西方文学,尤其注重弱势民族文学,认为其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尽管边缘弱势文学的翻译量远少于西方主流文学,新文化运动的骨干知识分子仍积极倡导这类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参照精神分析理论,这本质上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对应弗洛伊德的理论,则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知识分子在理智层面明确学习西方文学的必要性,却在民族文化认同层面产生排斥与抵制的心理。
最后,宋炳辉分享了学术研究的几点体会。宏观层面,要实现专长研究领域与广阔学术视域的有机结合,做好学术研究的三大重要支点——“文本”“历史”“理论”。微观层面,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且需建立在既有研究史的基础之上。
在互动环节中,大家围绕“如何深入地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讲座为在场同学带来深刻启发,倡导大家突破学科壁垒,为学术探索开拓新思路。

(李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