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周启超教授莅临文科楼215会议室,作题为“新时代中国外国文论自主性深耕的一个范例:中国巴赫金学的探索路径”的讲座。讲座由季水河教授主持,中文系老师及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参与。
周启超以巴赫金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脉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该理论在国际与中国学界的影响。他指出,1983 年中美双边比较文学高峰论坛上,巴赫金研究首次受到广泛关注,国际巴赫金学自此兴起,中国研究亦同步启动。钱中文等学者先后推动《巴赫金(全集)文集》的编纂与出版,为国内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紧接着,周启超聚焦中国巴赫金学的研究路径与自主性建构,强调中国学者应注重从俄语、英语等多语种原典入手进行翻译与研究,摒弃简单追随英美或俄苏的研究模式。在2007年成立中外文学学会相关分会后,中国学界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与国际对话,打破单一研究渠道局限,逐步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巴赫金研究范式。
随后,周启超深入阐释了巴赫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跨学科价值。他表示,巴赫金是跨学科领域的重要学者,其创建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化”理论不仅革新了文学研究方法,更凭借其理论解释力,拓展至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观点和“作者与主人公平等”叙事理念,对当代人文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在现场的问答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理论应用困惑,周启超结合实例进行了细致解答,为青年学者的研究路径提供了指引。本场讲座让在场同学警惕对理论的滥用与简单比附,并鼓励同学们摆脱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黄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