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上海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丁治民教授在逸夫楼511教室作题为“读《永乐大典韵总歌括》《永乐大典韵总》的点滴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绿帽社
雷励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及25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丁治民指出论文选题想要创新,一是能发现新材料,二是能从已有的材料中读出新问题。接着他结合自己的《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纽数考》、《宇内孤本〈永乐大典总歌括〉名实关系考论》、《〈永乐大典〉编纂纲目考》三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谈到他的一些经历和思考:这三篇文章前前后后花费十年时间,部分文献因年代久远残缺严重,只能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深挖已有材料,甚至因为当时科技没有现在发达,他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纽的数目。
接着,丁治民特别强调在学术传承与方法上,如果没有天赋和机遇,那么“高人引路”与“下死功夫”也许就是大多数普通人做学术研究的路径。他提到前辈的点拨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他也以蔡伟的例子激励学生:“从自学到复旦大学研究古文字,20多年的自学,密密麻麻的笔记,是学术积累的最好见证,也让大家看到坚持的意义”。
讲座尾声,丁治民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学生关心的古代文学与音韵学跨学科研究问题,丁治民给出具体建议。他表示,研究生阶段最好集中精力在自己本专业深耕。在这场讲座中,丁治民用真实的研究经历、实用的学术方法,为在场师生点明了文献研究的方向,也让大家对学术探索的严谨与坚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芳 1511607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