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湖南大学文绿帽社
沈闪副教授在文科楼215会议室作题为“非虚构写作的概念、选题与要求”的讲座。讲座由绿帽社
丰杰副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沈闪以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非虚构文学的发展脉络。她指出,非虚构写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杜鲁门·卡波特提出“非虚构小说”概念,其作品《冷血》通过多年深入调研,以文学手法还原真实案件,成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与此同时,新闻领域也兴起了“新新闻主义”潮流,强调细节描写与作者声音的介入,进一步拓展了非虚构写作的边界。
紧接着,沈闪介绍了“非虚构”这一概念最早由董鼎山于1980年引入中国,而真正呈现出火爆的态势则是以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作为标志。此后,《花城》《天涯》等文学期刊也先后开辟相关栏目,推动了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多元发展。沈闪强调,非虚构写作的核心是“真实基础与文学审美的结合”,既要求内容源于现实,又需融合文学、新闻等多元手法,突出作者的在场性与亲历性。
随后,在探讨非虚构写作的选题方向时,沈闪结合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以及梁鸿的《梁庄三部曲》等作品,分别从城乡变迁、打工群体、乡村现实等角度切入,展现出非虚构写作在记录社会转型与个体命运方面的独特力量。她还指出,中外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差异,形成了互补的叙事图景,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视野。
在互动环节中,大家围绕“中国古代写实传统与近现代非虚构写作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启发同学们关注历史非虚构、中外作品比较等研究方向,坚守真实底线进行非虚构文学创作,让真实故事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

黄晓青